对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1-2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11-13

王晓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壮大我市三文鱼养殖加工产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发挥区位优势,合力推动三文鱼养殖陆海联动

丹东地区养殖的三文鱼种类有二倍体虹鳟、金鳟、三倍体虹鳟、虹鳟的选育种(枫叶鲑)、细鳞鲑、哲罗鲑、银鲑、七彩鲑、褐鳟等;现有三文鱼养殖企业()9家,年生产能力可达 655吨,育苗孵化能力可达1500万尾以上,由于我市地理位置沿江临海,具有得天独厚的淡水、海水资源优势,冷水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以凤城市和宽甸县为主,包含水丰水库、地下冷泉、地下河出口等冷水源,适合发展三文鱼育苗产业;海水资源主要集中在东港市沿海乡镇,海水工厂化养殖厂房充裕,设施完备,可为三文鱼海水咸化提供充足产地;同时探索海水大网箱养殖模式,初定由东港市城投公司、丹东安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约3000 万元,计划建设周长约200米圆形海水抗风浪网箱一处,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海域审批,正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论证,通过实施海水抗风浪网箱建设,三文鱼陆海接力养殖已成为探索深海大网箱养殖品种的重点实验项目之一,最终形成“陆海联动、共同发展”格局,打造我市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二、借助产业优势,布局推动三文鱼产业提质升级

一是养殖技术相对成熟。我市三文鱼养殖主要企业有华美渔业有限公司、柒蕴泉山冷水鱼水产养殖中心、凤城市四门子镇的新农村虹鳟鱼养殖场等,其中华美渔业公司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基地,年孵化能力在400万尾以上,三文鱼年产量在500吨以上,一年四季可随时向市场提供各种规格的商品鱼,该公司现有三文鱼31万尾,养殖面积近80亩,每年可上市三文鱼100万斤,年繁育苗种200余万尾。民间有充足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可有效保障生产和苗种繁育工作。

二是科研力量基础扎实。我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保留比对周边水域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品牌影响力,建立持久稳定订单,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养殖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三、坚持补链强链,谋划促进三文鱼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积极打造丹东地埋性三文鱼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借鉴我市已成功创建的水产品地标品牌(东港大黄蚬、东港梭子蟹、东港杂色蛤、鸭绿江鲤鱼),通过自媒体、网络直播平台、海洋博览会、中央(地方)电视台等介入,打造品牌效应,不断提高知名度,增加三文鱼产业的“含金量”。

二是加快推进深加工产业发展。联合科技、工信等部门进一步丰富从养殖区到消费者餐桌之间的产品种类,开展三文鱼分割塑封售卖、三文鱼品类预制菜、三文鱼鱼籽类系列产品等饮食保健产品,同时鼓励丹东地区的仓储加工企业,开展冷水鱼冷藏、冷冻、深加工方面业务,打破上下游产业的技术壁垒,贯通从养殖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促进产业深加工发展。

三是推动产业化经营模式。考虑到种质研发需要在掌握大量种鱼,并且进行长期技术和资金投入,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因此要想实现冷水鱼种业跨越式发展必须依赖国家级科研机构的支持,大型三文鱼养殖企业进驻,我们将积极搭建平台,通过“科研机构+基地+农户+标准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开展订单农业模式的三文鱼养殖,三者接力而行,构建“联农带农”机制带动渔民增收,才能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